编者按: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号角,从战略高度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任务。“创新浙江·看杭州”栏目以“1设区市 +N县(市、区)”的专辑形式,向您展现杭州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之路上的经验成效、特色探索。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菲律宾sunbet官网_申博sunbet官网“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部署,余杭区紧紧围绕“做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谋篇布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动能,为余杭坚决扛起“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加快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贡献科技力量。近日,强脑科技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全球爆火出圈便是余杭科技担当作为的生动呈现。
抢抓教科人一体改革“突破点”,全面激发创新动能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动协同机制,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一是筑牢教育“基础支撑”。深耕浙大、北航、杭师大等高校资源优势,持续开展项目化合作,建立派驻科技副校长制度,深化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赋能余杭基础教育。依托浙大量子实验室、浙大校友创新创业大赛、自旋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杭师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高能级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余杭。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服务杭州超重力场大装置试运行,深化原子级制造、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等项目谋划预研,积极争取杭州下一个大装置落地余杭。以环之江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为牵引,支持之江实验室推进“万卡千星”工程、DDE大科学计划,深度谋划“环北航(天目山)”“环良渚”“环湖畔”等二级“生态区”建设,圈区联动、以点带面、分层推进,促进区域双创生态融合发展。三是激发人才“关键赋能”。完善人才计划与科技项目协同联动机制,探索人才落户在高校院所、研发在科创平台、转化在企业一线,以更大力度引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根据2024年6月发布的《2023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余杭区2023年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列全省第2。
聚焦成果转化“粘合剂”,加速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构筑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计划(“玉鸟计划”),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催生新质生产力。一是构建具有余杭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迭代深化“亲科办”工作机制,加强高能级平台服务保障力度,明确一名区管副职统筹对接一个平台。积极参与平台发展规划,共同谋划与我区经济、产业、人才等各项工作的契合点,建立人才、项目、成果、政策四张清单。二是推动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创新化双向奔赴。支持实验室与重点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核心技术。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新型研发机构”科研平台队伍,完善“市级研发中心—省级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 梯队培育,以“双走进”等形式实现科创平台与科技企业“双螺旋”架构融合提升,推动前端科技研发与后端场景应用有效联结。三是培育梯次合理的科技型企业梯队。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高企-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体系。结合全区新一轮产业政策调整“窗口期”,优化研发投入补助政策,分阶段、全周期精准赋能科技型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投入内在动力。余杭区国高企总量在全省率先突破3000家。
夯实创新创业生态“压舱石”,提升全域发展能级
园区、平台、中介、金融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服务员、招商员、宣传员,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倍增器。营造更优创新创业生态,为引育人才、转化项目赋能加码。一是整合提升园区体系。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加大优质运营商招引力度,培育一批专业化、高能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总部楼宇、小微企业园等创新载体。2024年全区新增市级孵化器17家,新增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新增省级孵化器5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列全市第一。二是强化公共平台赋能。优化科技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引导企业、科创平台依托自身技术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发挥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余杭。三是优化科技中介服务。拓宽服务券使用范围,覆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兑现效率。依托“余省心”企业人才服务平台,纳入成果转化服务一类事增值服务,推动实现创新资源高效利用。
来源 | 余杭区科技局